从春节过后,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等待着气温升高,这和等待收割的心情有些类似——在抱以希翼的同时,也心怀忐忑,因为,在新的粮食战略之大背景下,依然保持每年一茬种植周期的黑土区,春耕已是一次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行动。
在粮食生产和供应已呈现“南粮北移”的格局下,无论从商品粮生产还是粮食增产潜力来看,东北黑土区都是“重中之重”。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地方事务,而是关乎整个国家战略的事情。
针对黑土区的审视和追问早几年已经开始,这其中包括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的担忧。
而在今年宏观经济背景下,考虑到通胀形势的严峻,对粮食产量和粮价的考察,尤其重要。此时,对黑土地的审视和追问,更成为了对国家命题的关照。
黑土地正在面临不能承受之累吗?
1. 南粮北移格局形成
现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大米的主销区,原来的“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
在近十几年的粮食生产地图上,东北地区的地位越发突出,我国粮食生产“南粮北移”的局面已经形成。
按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此前公开的一份研究,近10年来,我国粮食供应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南粮北调”逐渐演变成“北粮南调”。
从粮食产量减少的量来看,排在前6位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全部是南方省份。自1997年以来,6省粮食产量合计减少量达604亿斤。
但是,同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近150亿斤,增产的省份基本全在北方。比如,增产多的5个省分别是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东,自1997年以来增产合计达634亿斤。
北方5省增加的粮食产量不仅弥补了南方6省减少的粮食产量,而且,在总体上还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多年来的递增时期。
而通过此研究也可以看出,黑土区主要分布地东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的粮食增产规模占据了较大份额,这也使得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科院的统计,东北地区1949年粮食总产量是1593.5万吨,2008年是10445.5万吨,增长了6.5倍。按照2010年东北粮食产量的11779万吨来计算,过去60年东北粮食产量增长了约7.4倍。
与粮食产量分布北移同时发生的是,作为重要主粮之一的水稻种植也发生明显北移。比如,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80年代末的28.6%提高到现在的56.7%。
农垦地区的变化更明显,小麦(2817,34.00,1.22%)从1978年的47%骤降到2008年的5%,水稻的种植面积则从1.1%到44.9%。这使得东北水稻占的比重由1981年的2.9%增长到2010年的13.25%,增加了10.25%。
“大米是主要口粮,没有东北的水稻,口粮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告诉记者。
而且,由于东北大米一年一季,比南方的两季、三季稻米口感好,东北大米已成为很多家庭的。
南方号称“鱼米之乡”,过去是主要产粮区,尤其是大米的主产区,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然而,现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大米的主销区,原来的“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
2.沉重的黑土地:“南粮北移”下的粮食隐忧
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东北成为大的商品粮基地。
如果仅从粮食总产的角度来认知东北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是很可能被低估的。
仅从总量来看,整个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加起来占的1/5,只比河南一省的粮食产量多1倍。但是,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东北成为大的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桂清告诉记者,粮食商品率高意味着一旦发生粮荒,能往外调出更多的粮食,从而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东北黑土区商品粮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作用举足轻重”。
“东北的粮食养活了很多不产粮的地方,东北在解决国家战略脆弱的一部分,就是粮食问题。”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罗振锋告诉记者。
此外,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相比,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且增产势头更是超过了众多粮食主产区。
工程院院士、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兴土认为,东北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肥料利用和土壤改善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据其保守估算,东北全区的粮食产能可以提高350亿斤,占到增产千亿斤粮食的1/3。
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也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目前,国家已经提出“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明确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要求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而只有黑龙江和吉林既是粮食核心产区又是后备产区,东北黑土区在国家粮食增产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在粮食增产的目标下,吉林省提出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获批准,规划将粮食生产能力由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黑龙江省也提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并于去年突破千亿斤粮食生产大关,这个大的商品粮生产省还计划增产200亿斤商品粮。
在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态势下,无论从商品粮生产还是粮食增产潜力来看,东北无疑将是“重中之重”。
不过,在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战略地位不断加强并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针对近年来黑土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退化等的关注更趋紧迫。
3. 黑土区水资源隐忧
原先种小麦、大豆(4278,8.00,0.19%)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粮食生产“南粮北移”格局的形成,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粮食中空间分布不匹配的局面。总体而言,耕地资源南方占40%,北方占60%,相应的,南方水资源占的81%,北方只占的19%。
“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匹配,将来会对的粮食构成威胁,在近年来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这种威胁更为可怕。”姜文来说。
当然,尽管北方总体上属于干旱缺水地区,但是东北的水资源问题又与北方其它地区有所不同。
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和吉林的大部分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资源也很丰富,而且是以平原为主,在是水土匹配好的地区。东北另一大流域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则与黄河、海河、淮河地区大致相当。
“东北粮食生产的潜力主要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李和跃告诉记者。
现在这里正在发展灌区种植水稻,这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生冲突,只不过,这种冲突不是因为湿地太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湿地太多”的麻烦。
李和跃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倡生态保护,很多地方为了争取相关资金尽可能多地划定湿地保护区。“一些地方拍脑袋无序乱划,把很多河流都划在保护区内,现在要建水利工程必须要有取水口,绕很远都避让不开保护区。”
面积更大、耕地更多的松嫩平原
面临的却是另一个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由东南往西北方向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嫩江由北往南流,二者在吉林扶余三岔河汇合之后形成松花江干流,这一地区就是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东部降雨量年均500毫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西部虽然耕地条件较好,但是河系不发达,降雨量也只有不到400毫米,还有部分地区降雨形成泡子,水分长期蒸发后形成大片盐碱地,根本不能种庄稼。
比起因天然的水资源分布而带来的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更可怕的是人为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被称为“东北大豆王”的东北农大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刘忠堂告诉记者,黑龙江以前怕的是洪灾,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原先种小麦、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而由于水稻的单产要远远高于大豆和小麦,因此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乐见这种逐渐改变的种植格局。
面对日益紧张的水资源状况,黑龙江省政府不得不另谋“水”路。黑龙江省政协副孙东生告诉记者,这条路就是利用黑龙江、图们江等界河资源。
但界河资源是和邻国的共同资源,涉及一系列复杂棘
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
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